地址:

兰州市乱砍之都50号

工作时间:

礼拜一 - 礼拜五 8.00 am - 6.00 pm

新闻中心

腊月腾浪:宜春民间冬泳文化考

2025-03-20 16:19:54

文章摘要:

赣西明珠宜春城,每逢寒冬腊月,秀江两岸总会跃动着劈波斩浪的身影。这座以温泉闻名的城市,孕育着独特的民间冬泳文化。本文以"腊月腾浪"为切入点,深入考证宜春冬泳文化的历史脉络与社会价值。从唐代张九龄凿井引泉的典故,到当代冬泳协会的标准化发展;从个体强身健体的朴素追求,到群体精神共鸣的文化现象;从挑战自然的勇者姿态,到城市精神的具象表达。文章通过四个维度系统剖析这项民间传统:溯源千年传承的历史根基,解读寒江搏浪的群体心理,记录冬泳组织的运营智慧,探讨非遗保护的现实路径。在冰水交融的冬日秀江里,折射着赣鄱儿女与自然对话的生命哲学。

一、千年文脉的活态传承

在宜春地方志的古籍残卷中,冬泳文化可追溯至唐代"寒泉淬剑"的武风传统。张九龄任袁州刺史期间,主持疏浚的三十余处泉井,不仅解决民生用水,更为民间冬浴提供天然场所。南宋《袁州府志》记载,每逢冬至节气,城东珠泉旁常有"壮士赤膊戏水"的盛况,这种将冬泳与节气结合的习俗,暗合古人"阴极阳生"的养生理念。

明清时期,冬泳活动逐渐演变为地域性民俗符号。万历年间形成的"破冰取吉"仪式,商贾在腊月破冰冬泳祈求财运,农户则相信冰水沐浴能保来年五谷丰登。现珍藏于宜春博物馆的清代《袁河冬泳图》,以工笔重彩生动描绘了百人同游的壮观场景,画面中既有白发老叟也有垂髫童子,印证着这项活动的全民参与特征。

当代考古发现为文化溯源提供新证。2018年秀江河床出土的宋代石雕,刻画着戴护身符的泳者形象,其腰间系带的样式竟与现代冬泳协会会徽惊人相似。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呼应,揭示出冬泳传统在赣西大地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。

二、冰水淬炼的群体共鸣

每年冬至举办的"破冰盛典",堪称宜春冬泳文化的年度狂欢。清晨雾气未散,数百泳者已聚集秀江码头,用特制木槌敲击冰面的韵律,宛如古老部族的出征战鼓。当第一块浮冰碎裂的脆响划破长空,沸腾的人群如蛟龙入海,在零度的江水中编织出热气蒸腾的生命画卷。

这种群体性仪式蕴含着深刻的心理契约。冬泳爱好者自发形成的"破冰帮",成员需连续三年参加冬至活动才能获得入帮资格。帮内流传的《寒江诀》口诀,将呼吸控制与心理调适编成朗朗上口的民谣,其中"三吐三纳定心神"的要诀,体现着民间智慧对运动科学的朴素认知。

在数字化时代,冬泳社群衍生出新型互动模式。微信群里的"冰点打卡"挑战,抖音平台的"腊月腾浪"话题,使传统民俗焕发新生。2023年冬至,全球网友通过5G直播共同见证破冰时刻,实时弹幕将"赣西硬汉"的呐喊传向世界,完成了一次文化认同的云端重构。

三、民间自组织的运作智慧

宜春冬泳协会的运作体系堪称民间自组织的典范。这个拥有2000余名注册会员的团体,实行"九长共治"的管理架构,包括总教练、安全长、文史长等特色职务。其中"水文观测长"每日监测秀江流速与水温,其手写的《冬泳日志》已积累三十余册,成为研究江河生态的重要资料。

j9官网

安全保障机制凝聚着集体智慧。会员发明的"三段式护航法",通过岸上指挥、水中伴游、舟艇巡视的三重防护体系,创造了二十年零事故的奇迹。自制的姜汤配方经三代改良,将本地特产黄姜与野生紫苏科学配比,成为抵御寒气的"液体护甲"。

腊月腾浪:宜春民间冬泳文化考

文化传播方面展现出创新活力。协会与非遗中心合作开发的VR体验项目,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破冰瞬间。定期举办的"冬泳文化沙龙",邀请运动医学专家与民间高手对话,将口耳相传的经验升华为系统理论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,为民间文化传承提供新范式。

四、非遗保护的现实挑战

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,冬泳文化面临空间挤压。秀江沿岸的商业开发使传统下水点减少,泳者们不得不辗转寻找新场地。2022年启动的"记忆码头"保护计划,通过设立文化地标、划定生态保护区等措施,在发展中留住文化根脉。

传承人培养机制亟待完善。现存三十余位掌握古法冬泳技巧的老辈艺人,平均年龄已逾七十。协会推出的"青苗计划",采用"双师制"培养模式,由老艺人传授传统技艺,运动教练指导科学训练,确保文化基因的完整传递。

在学术研究层面仍存空白。目前尚无系统研究宜春冬泳文化的学术专著,散见于民俗志的零星记载亟待系统整理。2023年成立的地方文化研究会,正着手建立专项数据库,通过口述史采集、影像志制作等方式,为这项"活态遗产"留存完整基因图谱。

总结:

腊月腾浪的壮观景象,是宜春人民写给寒冬的情书。这项延续千年的民间传统,在冰与火的碰撞中淬炼出独特的文化品格。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冬泳文化,不仅承载着赣西先民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,更彰显着现代都市人超越自我的精神追求。当数字化浪潮与传统民俗相遇,秀江两岸的浪花正在谱写新的文化密码。

在保护与发展的天平上,宜春冬泳文化给出了创新答案。民间自组织的蓬勃活力,学术研究的系统介入,科技手段的创造性转化,共同构筑起立体保护网络。这项"寒冷中的热血运动",终将在文化自觉与制度保障的双重护航下,激荡出更加绚丽的生命浪花。